上海联盟

选择定期消费重疾还是终身储蓄型重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影评许可证

公众号[2018]第35期


本栏目由脑洞清奇的姜霏独家呈献

一直以来,我收到了很多关于“定期消费型重疾”与“终身储蓄型重疾”对比的咨询。所以,专门写一文,从多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所谈论的定期消费型重疾与终身储蓄型重疾,假设二者保障的病种一模一样。差异点仅在于保障期限、所交保费、以及保单现金价值(本文定期消费型重疾不考虑退保产生的现金价值)。


PS:现金价值——保单累计的实际价值,也就是在退保时,保险公司必须支付给客户的真实价值。




一:两者合同性质不一样


定期消费型重疾险特殊性在于其本身为射幸合同(消费者支付的代价所获得的只是理赔机会,有可能获得远远大于所支付的保险费的效益,但也有可能在约定期间内不出险,则没有利益)。


终身储蓄型重疾险由于保障期间为终身,并有身故赔付,就其使用性而言,终身储蓄型重疾险更具确定性(即便因身体欠安导致部分重疾责任除外,还是会赔付身故保额)。



二:各个年龄段承担风险不一样


根据《寿险精算试验教程》一书中可以看出,各个年龄阶段承担的风险有很大偏差。如图所示:

30岁后身体机能开始跟不上,各种疾病开始崭露头角,死亡率开始上扬,后期曲线不会下降,而是持续不断地攀升。可见只保障到30岁左右的产品,保险公司所承担的整体风险确实很小,同时,保障至70岁也会比保障至80岁或者至终身的产品,风险小了很多。


而终身重疾的发力点在中后期,有身故赔付保额以及现金价值作为储蓄手段,自然而然会比定期消费型产品贵。同时,别忘了保险需要的是持续保障。并不是只保一年或者到20岁,30岁这么简单。等家庭责任开始增大,或者身体出现不可逆的健康风险,想要再一次补充购买时,可能会遇见以下一些问题,导致买不到保险。(是否危言耸听,请接着看)



三:持续保障的风险


定期消费型产品等保障期结束后再一次加保就有这么些风险因素需要考虑,而实操中的结果可能如下:

举例说明;假如客户小明的定期消费型重疾保障期限为30岁终止,在其29岁时不幸患有【轻微脑中风后遗症】且当时肌力评级为IV级,那么不仅拿不到轻疾理赔款,甚至31岁再购买重疾险时,会存在被拒保的风险。



四:高发重疾的年龄段分布



由图可知:

1:低龄组的重疾病种利用率并不高,只需要注意核心保障范围即可,所以在保费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不建议直接给孩子买过高保额的终身重疾险。(孩子生大病,家里主要支出在于治疗和康复,而不是这期间的收入损失)保额只要能覆盖治疗及康复费用就好。同时,为避免未来加保时的健康告知问题,也不建议只购买保障20年或者30年的定期产品。儿童可通过终身+定期的方式做到上百万保额。(既保证了保险的可持续性,保费又不贵)


2:中龄组病种利用率是最高的,人到壮年,恰好正属于家庭经济支柱最需要保障的时候。需要注意保障责任不能“缺斤少两”(如【不典型心肌梗塞】的欠缺),内容也不能“以次充好(如【轻微脑中风】的肌力评级差异,【轻度脑炎】的肌力评级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的差异理赔等)。


3:重疾险于老年段看着挺诱人的,但这个年龄段开始购买,却有诸多不利因素,

⑴、缴费变高,杠杆效果持续走低,
⑵、身体健康情况已经不能满足核保条件,
⑶、未来少子、独子的情况居多,不知道能不能依靠子女,而健康保险最好在自己年轻有能力的时候,就做好准备。



五:保费差异


客户张三,中产阶级,生活上: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小孩读书,中间还要还房贷,家庭责任重大。工作上:熬夜加班是常态,忙于工作,基本无暇估计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障。


担心点:

1:父母年龄变大,会产生负担不起的大额医疗费;
2:孩子还小,容易生病;
3:重疾年轻化,一旦夫妻二人出事,房贷得如期缴纳,家庭开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根据张三家庭自身财务情况、以及对医疗资源的渴望(尽可能去日本就医)。假如张三一人就需要200万保额才能满足其需求,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01

思路1:只买终身储蓄型重疾


优势:钱不会“打了水漂”,支付了4.7W-94W实实在在换了200W。

劣势:终身储蓄型产品比定期消费型产品或者组合配置贵出不少,高保费支出的结果

1:弃车保帅的个人参保(放弃全家参保的机会);
2:降低保额,全家参保;
3:咬牙坚持,中途可能无力续保,保障失效。


很显然,保费预算有限的时候,思路1是不智的。



02

思路2:只买定期消费型重疾


优势:前期杠杆极大,节省保费可以买定投余。


买定投余的价值

买定投余——利用节省下来的保费产生经济价值,并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覆盖定期之后的保障。(由于不是经济学家无法预计通胀,货币增量等因素,我们假设未来无风险利率锁定为3.5%(购买余额宝一类的货基)),并且由复利计算得出:

在容忍思路2劣势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投余价值在78岁能与储蓄型产品保额相当。(前提为锁定3.5%无风险投资48年)

PS:买定投余也可通过购买年金保险锁定收益率。


劣势:

⑴重疾理赔看条款,如【脑中风后遗症】要求180天后仍有病理特征。假如,人挺不过来,第179天走了——赔款拿不到。这时候,家属会怎么想?——人走了都不赔,保险没有起作用。——这个就是家属的真实想法,哪怕当时买定期消费型重疾节省了部分保费。

而终身储蓄型重疾虽然没有机会赔付给被保险人作为康复治疗费,但至少有身故保额赔付,解决了家庭未来的经济责任。

⑵假如在约定保障期内未罹患重疾,又或超过保障期发生重疾,思路2就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

⑶到期如果再续保,会承担拒保风险。



03

思路3:终身重疾外加消费型重疾


中庸,优势劣势参半。

因为身故、重疾风险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病种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续保越来越严苛,所以也就很难说采取消费型还是储蓄型哪种方式最好,而我个人认为当个体保额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选择思路3做终身储蓄型与定期消费型组合重疾较为合适。


这部分终身储蓄型重疾的现金价值增量;由图可知,缴费期20年的产品,在缴完费第7年,保费与现金价值持平,意味着此时退保可全部收回交费成本,不退保以后现金价值逐年递增。而另一部分定期消费型重疾所节省的保费可以同时做其他价值投资。



六:服务方式


无论选择哪类产品,保险服务始终是离不开的。

01

“破解密码”


购买产品只是保险的开始,买前需要量体裁衣,成交之后,要充分运用好合同条款。


刚才我们提到了射幸合同的不确定性,同时保险合同也是附合合同(格式化合同,只能选择签订或者不签订),合同内容不仅冗长无趣而且很难让人弄懂,需要有人帮助“破译密码”。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 COPD),在任何重疾保险合同中都没有明示,但却可通过【慢性呼吸衰竭】获得理赔,【风心病】也并没有在重疾合同中明确标注,但该病很可能导致【二尖瓣手术】,又可通过【心脏瓣膜手术】理赔。。。。假设这些情况不清楚,那明明买了保险,错过理赔会不会是另一种悲哀?



02

提供长期有价值的服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铁打的人寿保单(国家兜底),流水的销售渠道。如果渠道猝,服务终止?——那么同样花钱买产品,为什么不找专业可靠的机构再进行一次服务兜底?这也是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存在的价值。






保险经纪姜霏的结语


综上所诉,二者同为重疾险,产品性质、承担风险、保费、现金价值都有巨大的差异,根本无法横向对比!而正确的购买姿势是根据客户需求来做到物尽其用。


最后,保险属于拿到保单后服务才开始的行业,千万不要以为买到保险就万事大吉,买对保险是前提,用好保险是关键。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