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盟

重疾险的购买策略:定期重疾险or终身重疾险or香港重疾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重疾险,是大家买得比较多的一款产品。它的作用是在你患了保险公司规定范围内的重大疾病时,可以拿到一笔固定的现金,资金用途不受限制。对家里的顶梁柱来说,假设你病了,不能工作了,保险公司给你的这笔赔偿会让你生病期间家里开支不受影响。搭配一个医疗险,你的看病费用都能报销。等你病好了,继续赚钱养家,假设不幸挂了,定期寿险可以来帮忙。有木有感觉人生很悲壮的样子,特别是在给自己买定期寿险和重疾险的时候,呵呵。

重疾险也有定期和终身之分。这两类产品的差异,同样用上篇文章(定期寿险or终身寿险?)的测算逻辑进行计算。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用杠杆倍数去判断,二是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去评估。把终身重疾险划分到储蓄险里可能会有点争议,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是必然的,要在重疾险覆盖的范围内的疾病才能得到赔付,但因为计算的逻辑是相通的,所以姑且这么分类。

 

先说结论:这是一款很奇怪的产品,从保障倍数的角度测算,35岁左右的人买终身重疾险是不划算的,因为在终身重疾险增加的保障期内,基本没有杠杆作用了,再加上赔付不是一定发生的,所以让人的购买欲更加下降。但是如果买定期产品,从投资收益角度看,少缴纳的那点保费一般人也很难创造出比终身产品更好的收益出来。所以如果考虑买重疾,在当前的产品条件下,还不如直接买终身。以上说的是国内的产品情况。造成这么个尴尬局面的本质原因是国内重疾险产品的风险定价不合理。重疾险的风险定价是比昨天讨论的仅以死亡或全残为判断标准的寿险的风险定价复杂的。

国内重疾险是否该配置,作为一个开放式话题,在后文会给出一点我的建议,仅供参考。老实说,这个建议写得很艰难,不过在看到香港的产品时顿时豁然了,香港的终身重疾险除了保终身,还带有储蓄分红,单独就储蓄险而言,给到的预计投资收益率虽然比纯粹的储蓄险低,但也比较可观。这样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谁让人家风险定价水平高呢。

 

具体来看下测算(强调下里面提到的任何产品都是我作为分析用的参考,没有任何商业用途)

国内定期重疾险VS终身重疾险

1、杠杆倍数计算

同样先看看保障倍数的差异。

网上搜了一款关注还比较多的重疾险,百年康惠保产品,看评论这款产品应该是网上卖得最好的互联网重疾险了。那么就来看看这款销量最好的产品是怎样的。

这款产品对于保障年限只有2个选择,保至70岁和保至终身,是否附加轻症,保费又有一定的差异,其他权益都一样。同样假设投保人为33岁女,缴费期30年,保额50万来进行测算。

注意这个产品身故可以退还现金价值,这和金融上说的现值不是一个概念,保险公司说的现金价值除了时间因素外,还考虑了公司的销售费用等一系列的其他因素在里面。根据其提供的测算,购买保障至70岁不含轻症的产品,如果被保人70岁时身故,但并没有患上重疾范围内的疾病,保险公司退还的现金价值是0。所以这款定期重疾险就是一个纯消费险,不用被这个身故可以退还现金价值条款迷惑。

 用无风险利率3.5%进行折现计算现值,保障至70岁不含轻症的产品,被保人从33岁到70岁,杠杆倍数为213~3.24倍,保障至终身的产品,被保人从71岁到100岁,保障倍数为1.69~0.60。同等保障期限的产品,含有轻症赔付的产品杠杆倍数更低些。附加轻症的终身型产品,被保人70岁以后,基本已经没有杠杆可言了,即你付出的保费的价值比你从保险公司拿到的赔偿还要多,完全没有购买的必要了。

 

2投资收益测算

和定期寿险的测算逻辑一样,同样保障范围的重疾险产品,如果只是期限不同,要比较两个产品的差异,即是测算多缴纳的这些保费获取的被保人70岁以后患重疾能获取的权益对应的内涵报酬率是多少。下表测算了投保人在71-101岁之间任意时段患病,拿到50万现金的投资收益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被保人如果只投保到70岁,少交纳的保费要保证每年年化8%以上的收益,才可以覆盖70岁以后患重疾得到的保险保障。这个收益水平对一般人要求还是挺高的。但似乎买保障到80岁的定期产品刚好,但这款畅销产品里并没有这个期限可以选择。有这个期限可以选择的产品,比如昆仑保险的健康保,如果只保障至80岁,用同样的逻辑测算下来,少交纳的保费同样要保证每年年化8%以上的收益,才可以覆盖80岁以后患重疾得到的保险保障。

所以仅看投资收益的测算结果,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买重疾险,还是买终身划算。但结合杠杆倍数来看,似乎又不合理,70岁以后,这款保险基本已经没什么杠杆效果了,再加上重疾险的赔付不是必然发生的,为啥还让买到终身?

其实问题的本质是在国内重疾险的风险定价整体就不合理,所有人群仅仅按年龄和性别进行了差异化定价,没有考虑其他因素。这是为什么我在如何看待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产品中提到国内重疾险产品差强人意的原因,即使是互联网产品,也没有从底层解决风险定价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定期重疾险对于年轻力壮时突然患病的被保人还是有较强的保障作用的。比如前段时间,儿子的足球教练患了白血病,家里有两个双胞胎女儿,妻子又是全职在家,如果买了重疾险,能解决很多问题。当然后面通过众筹的方式也解决了资金需求,但不管怎么说,自己做好规划,总比遇到灾难时措手不及的好。

 

香港重疾险产品

看国内的产品看得纠结,写这篇文章时,我抓了好几个产品出来测算,结果都差不多,甚至还有更差的,但看完香港的产品后,顿时豁然了。以友邦的嘉裕智倍保为例来进行说明。

友邦的嘉裕智倍保可能是香港市场销量最好的终身重疾险产品了(嘉裕倍安保升级版,网上看到一些综合排名,但没有看到出处,所以加了“可能”二字),仔细阅读产品介绍后,不得不再次感叹香港在保险产品上的风险定价水平。细节来说这款产品对吸烟和非吸烟人群进行了细分,对里面不同的疾病给予的保障时间进行了细分,保单首十年上浮基础保额(根据疾病发生的时间概率进行调整),保额浮动(叠加了储蓄险,且分红可提取),家庭保费豁免计划(本质又是嵌套了一个减额险),当然还有各种花里胡哨的细节,比如AIA Vitality 健康程式的健康管理计划,虽然保险是保风险,但人家也提倡预防为主,在你积极参与运动的情况下,继续提升你的保额

虽然有些附加的东西不一定很划算,但和国内的产品一比较,就有买买买的冲动!特别是在纠结的测算完了国内的一堆产品后。

看下这款产品的案例情况:

资料来源:香港友邦官网http://www.aia.com.cn/zh-cn/index.html

产品保障的杠杆倍数等指标,我就不再计算了,因为无论怎么算无疑比国内的产品更有优势。具体看看,假设不发生风险,作为纯粹的储蓄险,这款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有多少。根据上面案例给的数字简单测算如下:

这个预计红利仅比友邦的纯储蓄险低30%左右。相当于用30%的收益附加了一份重疾险。虽然红利不保障,但考虑到产品本身的风险保障能力,再加上友邦公布的这几年的投资收益达成情况,我认为还是值得购买的(没有看过香港的定期重疾险如何,因为之前了解的情况,纯粹的消费险香港并不对大陆居民开放)。当然这款产品不是纯粹的储蓄险,整体流动性会比储蓄险差,比如提前退保损失比较大,收益就没这么多,不像之前提到的友邦充裕未来计划,投保20年后就可以自由退出,这也容易理解,毕竟这款产品是以风险保障为主的。


重疾险购买策略

重疾险有个特点,年龄越大,杠杆倍数越不划算,之前说了国内互联网产品一直在创新,可以等一等,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产品出来。但基于重疾险这么一个特点,可能等不到好产品出来,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买入时间。所以如果计划在国内配置产品,比较好的策略是买一个额度适中的定期重疾险备用着,有好产品出来时根据情况添加。

重疾险本身比上篇提到的定期寿险产品复杂,因为一个是以死亡或全残作为赔偿促发条件,比较容易判断,而重疾险对于疾病的范围,保障的次数、疾病的分组等等是很有讲究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直接影响风险定价。所以无论在香港还是国内选购产品,这个细节还是要关注,不能被一些无效的宣传影响了判断。这个功课我还没有做,等到具体开始着手买重疾险产品时再进行,因为这个环节我也非常的不专业了,得和具体的销售人员及专业人员交流才能做出判断。当然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一款产品的基础要素都基本符合你的要求,而其本身市场销量又很好,说明早已经历过市场上其他人士的考察了,我相信热衷于比较细节的人是很多的!所以如果家族史上没有特别的疾病,在这个细节上偷个小懒也是可以的。当然已经做过功课的同学,欢迎分享和交流。

 

下期预告保险专题基本快结束了,有朋友在后台问我具体的产品推荐。保险产品确实太多了,就我自己而言,抓住几个关键点,满足我的基本需求,其他细节内容都是差异不大的,无非就是考虑购买的方便程度和购买渠道的偏好,主要还是要看个人的喜好。下篇我会写写我整体的保险产品配置逻辑以及还需要补充关注的要点,其实之前的文章里都断断续续体现了。最后再分享下父母产品的具体购买情况。


往期回顾:

1、从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来看如何挑选保险产品

2、从保险公司的盈利逻辑比较分析国内产品和香港产品的差异

3、香港储蓄险的收益率测算

4、如何看待互联网保险产品

5、TOP10香港保险公司真实分红率,到底谁在“裸泳”?(转载)

6、定期寿险or终身寿险?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