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盟

月经先期,月经不调,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延长,经质黏稠,经质清稀,经血挟块,经期延长,闭经,月经过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月经先期

 

概述

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l个月两潮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早”、“经期超前”、“经水1个月再行”。

元代《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明确指出本病属血热并提出治法,“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四物加黄连”。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指出,“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认为月经先期的发病机制是脾虚不摄。《证治准绳•女科》云:”经不及期有瘀血者矣……欲知瘀血有无,须以小腹满痛与不满痛别之。”说明血瘀也可引起月经先期,并以满痛做为辨证耍点,追至清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则日臻完善,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月经先期的病机,归纳为实热、虚热、气虚、血瘀等四个方面,并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作了比较完备的论述,如月经周期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属正常范围。若偶尔提前l次,下次月经仍按期而至者,亦属正常范围。西医学中的盆腔炎、黄体功能不全、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宫内节育器副反应、服避孕药等所出现的月经周期提前及月经频发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症状

(l)实热:月经提前,最多,色深红,口渴,喜冷饮,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质黏稠,下血时阴部有热感,面赤,唇赤。

(2)郁热: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胸胁或小腹或胀痛,心烦易怒或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3)虚热:月经提前,色红,质黏稠,量少,口干,渴不多饮;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月经不调

 

 

概述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以及月经颜色、质、量的异常改变。导致月经不调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宜等。

现代青年女性,长期生活、工作在空调房内;经常出入肯德鸡、麦当劳餐厅,吃冰淇凌、喝冷饮;穿低腰裤、超短裙、露脐装;月经来时不知禁忌,洗冷水澡,寒邪直入胞宫,冲任受损;或春情涌动,所欲不遂而致肝气郁结。

中年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大而致肝郁气滞;或产乳过多,房事不节,伤精损血;或不按时就餐,损伤脾胃,生化之源不足,损气耗血等,均可导致月经不调。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月经不调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压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贪凉(要风度不要温度)。专家分析:女性经期受寒,会使盆腔内的血管收缩,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


中医一般将月经失调称为月经不调,又将月经不调归纳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但临床上往往不是单纯一种症状出现,如月经过多常与月经先期并见,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

血虚型月经不调

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选穴: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

要求:用隔姜灸或温和灸,关元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涌泉各10分钟。

肾虚型月经不调

症状: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

选穴:八髎穴、归来、三阴交

要求:用隔姜灸或温和灸,三阴交用单眼艾灸盒。归来不低于10分钟;八髎穴不低于15分钟,三阴交10分钟。

血寒型月经不调

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

要求:用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可同时插三根艾条,或两根艾条,这样火力大点。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气郁型月经不调

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少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

取穴:关元、命门、肩井、太冲

要求:关元、命门各20分钟、肩井、太冲各10分钟。

月经过少,常由久病失血或产后耗伤精血,或脾虚营血虚少;或先天不足、多产房劳耗伤肾精,肾虚冲任未充;或月经过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为寒凝;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气滞血郁等引起。据专家介绍,月经量过多、过少都不正常,都是因为内分泌不太好。

 

 

月经后期

 

概述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间膈四五十天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迟”、“经期错后”、“经水后期”、“月经落后”。

如月经周期每月仅延后三五天,并且没有其他不适者,属正常范围。若偶尔延后1次,下次月经仍如期来潮者,亦属正常范围。青春期月经初潮后数月内,或更年期月经终止前,经期时有延后,如无其他症状者,也不属病态。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认为“过于阴"或“阴不及”,即阴寒偏盛或阴精亏虚均可引起月经后期。明代,对于月经后期的认识和治疗实践都有长足的发展,如《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谓“盖阴胜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故令乍少,而在月后”。而寒邪之来,《景岳全书•妇人规》更明确提出即有“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又有‘阴寒由外而入”。同时张景岳还认识到”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说明血热阴伤,也可引起月经后期,《万病回春•妇人科》认为月经过期而来,紫黑有块者为气郁血滞。张景岳主张血少澡涩,治宜“清火滋阴”,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薛己、万全等还提出了补脾养血、滋水涵木、开郁行气、导痰行气等治法。到了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女科撮要》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使对月经后期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治疗至臻完替。

西医学称本病为“月经稀发”,多由垂体前叶或卵巢功能异常所致,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施治。

症状

(1)血虚: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弱。

(2)肾虚:经期延后,小腹隐痛,舌淡苔白,量少,色淡,质清稀,喜热喜按,腰痠无力,脉沉迟或细弱。

(3)实寒: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而黯,苔白,脉沉紧。

(4)气滞:经行延后,量少,色黯红,有块,胀痛,小腹胀痛,精神郁闷,舌象正常,脉弦。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月经先后无定期

概述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提前、时延后七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乱”、“经水先后无定期”。《万氏妇人科》称其为“经行或前或后”,《景岳全书》则称“经乱”,《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称其为“愈期”。月经周期紊乱是本病的基本特征。

本病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1次错后,亦可能两三个周期错后又见1次提前,没有一定规律。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以月经周期紊乱或前或后为主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施治。

症状

(1)肝郁: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块,经前胸胁、、小腹胀痛,经来痛减,脘闷不舒,心烦易怒,嗳气食少,苔薄黄,脉弦。

(2)肾虚:月经周期时先时后,量少,色淡,质稀,腰膝痠痛,头晕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舌淡,尺脉细弱。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月经延长

概述

经期延长是指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节育手术后或放置节育器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症状

(l)气不摄血: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虚细。

(2)阴虚血热:经期延长,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或有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3)湿热下注:经行时间延长,色黯如酱,混杂黏液,气味臭秽,腰腹胀痛,平时带多色黄、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瘀滞胞脉: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月经过多

概述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超过本人平时原有经量,或行经时间延长。两种情况都是下血总量过多,称“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它的特点是月经总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

清代《傅青主女科》始将“经水过多”作为一个病证来论述。本病周期正常,经期也正常。

西医学中的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血液病、宫内节育器副反应等病以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增多为主症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症状

(1)气虚:月经量多,色淡质薄,清稀如水,面色咣白,心悸怔忡,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肢软无力,舌质淡,苔薄润,脉虚弱无力。

(2)血热: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小血块,腰腹胀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经质黏稠

 

概述

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黏腻者,称为“经质黏稠”。

《景岳全书•妇入规》所述的经水“紫而浓”“浓而成片、成条”的”浓”,即指经质黏稠;经质黏稠与经行挟块不同,经行挟块是指月经混有凝结的血块,这种血块在黏稠和清稀的月经血中都可能出现;经质黏稠多与热邪与痰湿有密切关系。

经质黏稠多见于其他月经病的兼症。

常见病因及症状

(1)热伏冲任:月经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质浓稠如膏,经色鲜红,或紫红,并见面红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多梦,或兼经行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2)肝郁火旺:月经先期或后期,最多,有血块,质黏稠,经色紫红,胸胁胀闷,小腹胀痛,舌红脉弦数。

(3)湿热蕴结:经行超前量多,稠浊臭秽,色黯红,或经带杂下,并见面黄而垢,头胀且重,脘腹痞胀,大便黏腻,带下增多,色黄臭秽,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4)痰湿下注:经期延后量少,稠而色淡。平时痰多,口淡乏味,头眩呕恶,胸痞腹胀,白带浓稠,兼热者,心烦寐少,月经可提前量多。苔白腻,脉弦滑。

(5)瘀热内结:经来提前量多,色紫红而黯,黏稠有块,行经时小腹疼痛拒按,或行经发热,烦躁口干,舌质黯红,脉弦数而涩。

病情分析与鉴别

(1)热伏冲任与瘀热内结:热伏冲任,素体阳气偏盛,或过食辛热之品,阳热内伏冲任,灼煎经血而致经质黏稠。瘀热内结经期或产后感受热邪,或肝郁血滞,久而化热;或素有血瘀,日久化热,瘀热壅滞胞宫而致经质粘稠。

(2)湿热蕴结与痰湿下注:湿热蕴结,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蕴久化热。或素嗜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蕴结胞宫,与血相结而致经质黏稠,经行超前量多,稠浊臭秽,色黯红,或经带杂下,并见面黄而垢.头胀且重,脘腹痞胀,大便秘腻,带下增多,色黄臭秽,外阴瘙痒;痰湿下注脾虚湿聚,阻滞经脉,化生痰浊,下注冲任,与血相搏而致经血黏稠。经期延后量少,稠而色淡。平时痰多,口淡乏味,头眩呕恶,胸痞腹胀,白带浓稠,兼热者,心烦寐少,月经可提前量多。

(3)肝郁火旺:情欲不遂,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而致月经黏稠。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经质清稀

 

概述

月经来潮,经质清稀淡薄,称为“经质清稀”。本症以虚寒者为多,主要有血虚、气虚、寒湿凝滞、脾肾阳虚、肝肾精亏等几种证型。

常见病因及症状

(1)血虚:经血量少,甚或点滴即净,质清稀、色淡红,经行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爪甲苍白无华,舌淡,苔白薄,脉弱。

(2)气虚:经质清稀、色淡、量多,面色淡白,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小腹绵绵作痛,舌淡,苔薄白,脉弱。

(3)寒湿凝滞。寒湿凝滞经质清稀,经质稀薄而量涩少,经期大多后延,色紫黯,或如黑豆汁样,间夹痰块,行经时小腹疼痛而冷,得温则减,白带甚多,腰痠体重,或胸痞皖胀,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紧。

(4)脾肾阳虚:脾肾阳虚经质清稀:月经逾期而至,经色淡黯或淡白似水,量少或多,经期唇青面白,手足厥冷,小腹冷痛,喜得热熨,平素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白带多,大便溏泄,小便频数,舌质淡胖而嫩,脉沉迟弱。

(5)肝肾阴亏:肝肾阴亏经质清流质稀而色鲜红,经来错后量少,或超前量多,或日久淋漓不断,面颊潮红,手足心热,心悸失眠,眩晕耳呜,腰硬膝软,舌质嫩红,脉细数无力。

病情分析与鉴别

经质清稀主要有血虚、气虚、寒湿凝滞,脾肾阳虚、肝肾阴亏等证型。

(1)寒湿凝滞经质清稀:是由久居阴湿之地;或经雨涉水感受寒湿,寒湿搏结冲任,客于胞宫,凝滞经血而致的寒实证。特点是经质稀薄而色不鲜,如黑豆汁,间夹血块,小腹冷痛喜按,

(2)肝肾阴亏经质清稀与脾肾阳虚经质清稀:二者同为虚证,但一为阴虚,一为阳虚,一热一寒。肝肾阴亏经质清稀系因禀素阴虚,或久患热病,或房劳过度等耗伤精血所致,精血不充,血海空虚经质清稀而量少,特点是经色鲜红。若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也可导致经期提前,经量过多,或为崩中漏下,并兼见虚火上炎之象,加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脉象细数等。而脾肾阳虚经质清稀,则因素体阳虚或嗜食生冷,或误服寒凉攻下之剂,或久泻久痢,损伤脾肾之阳而成。阳失温煦,血海空虚,故经色浅淡或淡白如水是其特点。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经期唇青,小腹冷痛而喜暖按,脉沉迟等,都同肝肾阴虚经质清稀有明显区别。

(3)血虚经质清稀与气虚经质清稀:血虚经质清稀的产生,主要缘于长期慢性出血性疾病(如月经过多、崩漏、吐血、便血等),及堕胎、小产、产后大出血等耗伤营血,或饮食素少,水谷之精微不足,血的来源亏,.致使冲任血虚,故经色淡红而量少,而气虚经质清稀的原因,除了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外,还可因劳役过度或久病耗伤正气所致。因气虚不能化汁为赤,故月经浅淡而稀,气不摄血则经行先期最多,或逾期不断,或淋漓不尽,这是气虚区别于血虚的主要特点,两者的兼证亦各有侧重,心悸少寐头晕目昏是血虚之候;倦怠气短、自汗怯冷是气虚之征,临证时必须分清主次,加以鉴别.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经质清稀

概述

月经来潮,经质清稀淡薄,称为“经质清稀”。本症以虚寒者为多,主要有血虚、气虚、寒湿凝滞、脾肾阳虚、肝肾精亏等几种证型。

常见病因及症状

(1)血虚:经血量少,甚或点滴即净,质清稀、色淡红,经行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爪甲苍白无华,舌淡,苔白薄,脉弱。

(2)气虚:经质清稀、色淡、量多,面色淡白,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小腹绵绵作痛,舌淡,苔薄白,脉弱。

(3)寒湿凝滞。寒湿凝滞经质清稀,经质稀薄而量涩少,经期大多后延,色紫黯,或如黑豆汁样,间夹痰块,行经时小腹疼痛而冷,得温则减,白带甚多,腰痠体重,或胸痞皖胀,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紧。

(4)脾肾阳虚:脾肾阳虚经质清稀:月经逾期而至,经色淡黯或淡白似水,量少或多,经期唇青面白,手足厥冷,小腹冷痛,喜得热熨,平素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白带多,大便溏泄,小便频数,舌质淡胖而嫩,脉沉迟弱。

(5)肝肾阴亏:肝肾阴亏经质清流质稀而色鲜红,经来错后量少,或超前量多,或日久淋漓不断,面颊潮红,手足心热,心悸失眠,眩晕耳呜,腰硬膝软,舌质嫩红,脉细数无力。

病情分析与鉴别

经质清稀主要有血虚、气虚、寒湿凝滞,脾肾阳虚、肝肾阴亏等证型。

(1)寒湿凝滞经质清稀:是由久居阴湿之地;或经雨涉水感受寒湿,寒湿搏结冲任,客于胞宫,凝滞经血而致的寒实证。特点是经质稀薄而色不鲜,如黑豆汁,间夹血块,小腹冷痛喜按,

(2)肝肾阴亏经质清稀与脾肾阳虚经质清稀:二者同为虚证,但一为阴虚,一为阳虚,一热一寒。肝肾阴亏经质清稀系因禀素阴虚,或久患热病,或房劳过度等耗伤精血所致,精血不充,血海空虚经质清稀而量少,特点是经色鲜红。若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也可导致经期提前,经量过多,或为崩中漏下,并兼见虚火上炎之象,加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脉象细数等。而脾肾阳虚经质清稀,则因素体阳虚或嗜食生冷,或误服寒凉攻下之剂,或久泻久痢,损伤脾肾之阳而成。阳失温煦,血海空虚,故经色浅淡或淡白如水是其特点。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经期唇青,小腹冷痛而喜暖按,脉沉迟等,都同肝肾阴虚经质清稀有明显区别。

(3)血虚经质清稀与气虚经质清稀:血虚经质清稀的产生,主要缘于长期慢性出血性疾病(如月经过多、崩漏、吐血、便血等),及堕胎、小产、产后大出血等耗伤营血,或饮食素少,水谷之精微不足,血的来源亏,.致使冲任血虚,故经色淡红而量少,而气虚经质清稀的原因,除了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外,还可因劳役过度或久病耗伤正气所致。因气虚不能化汁为赤,故月经浅淡而稀,气不摄血则经行先期最多,或逾期不断,或淋漓不尽,这是气虚区别于血虚的主要特点,两者的兼证亦各有侧重,心悸少寐头晕目昏是血虚之候;倦怠气短、自汗怯冷是气虚之征,临证时必须分清主次,加以鉴别.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经血挟块

概述

月经来潮时经血中混有凝结的血块,称为“经血挟块”。本症常与其他月经病同时出现,临证中应予注意,不可孤立看待。

常见病因及症状

(1)气滞:经前胀痛,腰腹胀痛,烦躁易怒,月经量少,经血挟块色紫黑,月经延后来潮下腹疼痛等。

(2)寒凝:经行量少挟血块,色黯黑,经质清稀,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期多延后,平时畏寒,四肢冰冷,白带多,易腹泻。

(3)血热:经行量多黏稠挟血块,便秘,目赤,舌黄口干,脉弦数。

(4)气虚:经期延后,经血量少,色淡,经行有块,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情分析与鉴别

经来挟块常由气滞、寒凝、气虚、热灼等病因病机所致。

(1)气滞与寒凝: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情志内结,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则经行不畅而成块。因气是推动血流通的动力,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不畅,经行受阻,则经血挟块症形成。有些妇女时常精神抑郁、紧张、易怒,这些心境也能伤气致经血挟块。中医认为气滞多属肝郁、肝气不疏,常见的症状有经前胀痛、腰腹胀痛、烦躁易怒、月经量少、经血挟块色紫黑,月经延后,来潮下腹疼痛等,“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或素体阳虚内寒,寒邪搏结于冲任,血被寒凝而经来成块,若体质虚寒,经行或产后恶血尚未排尽时,感留寒凉或误食生冷食物,寒邪搏于冲任脉,皆可致血随寒凝,经血凝结成块,常见的症状有经行量少挟血块、色黯黑、经质清稀、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期多延后,平时畏寒、四肢冰冷、白带多、易腹泻。

(2)血热:外感热邪,或过食辛热,或过服暖宫之药,以及情志内伤,五志化热,热伏冲任,热盛火化太过,便秘目赤,舌黄口干,血受热邪煎熬而经来挟块。

(3)气虚: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耗伤正气,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故经来瘀结成块。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经期延长

概述

经期延长是指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节育手术后或放置节育器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常见病因及症状

(l)气不摄血: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虚细。

(2)阴虚血热:经期延长,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或有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3)湿热下注:经行时间延长,色黯如酱,混杂黏液,气味臭秽,腰腹胀痛,平时带多色黄、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瘀滞胞脉:经行时问延长,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病情分析与鉴别

导致本病的病因主要有虚、热、瘀三端。即气虚统摄无权、冲任失约: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瘀阻冲任,血难归经。

(1)气不摄血与阴虚内热:二者均为虚证,气不摄血素体脾虚气弱,或饮食、劳倦、思虑伤脾,中气不足,统摄无力,冲任不能制约经血,导致经期延长。阴虚内热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耗损阴血,虚热内生,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则经期延长。

(2)湿热下注:经产之际,胞脉空虚,摄生不慎,湿热之邪乘虚入侵,结于胞脉,扰动血海,血海不宁,以致经血逾期不净。

(3)瘀滞胞脉:平素抑郁,或恚怒伤肝,气滞血瘀;或寒邪直中胞宫,寒凝血瘀,瘀血阻滞胞脉,新血不得归经,以致经行延期。

经期延长主因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在病变过程中,以上病机可相兼发生,或相互转化,如气虚运血无力。可致气虚血瘀,瘀阻冲任,久则化热可致痛热并见。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闭经

概述

凡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的,称为原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已经建立后,再发生连续3个月以上停经的,叫作继发性闭经。

中医又称“月事不来”、“月水不通”。认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无余可下;或痰湿血瘀阻滞,冲任不通,而致闭经。

症状

(1)肾气亏损:月经超龄未至,或初期较迟,量少,色红或褐,渐至经闭。一般无白带,腹无胀痛。腰背痠痛,四肢不温,头晕耳鸣,面色黯淡或有褐斑。舌质正常或稍淡,脉沉细无力。

(2)气血虚弱:月经大多后期而至,头晕心悸,或纳少便溏,面浮肢肿无力。但亦有少数患者,除经闭主症外,量少而渐至停闭,小腹无胀痛。或面色萎黄淡白,神疲乏力。舌质正常或淡,脉象细弱,或细数无力,并不伴有其他兼症。

(3)气滞血瘀:月经闭止,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苔薄,脉沉涩或沉弦。

(4)痰湿阻滞: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黏,渐至月经停闭,形体肥胖,神疲嗜睡,头晕目眩,胸闷泛恶,纳少痰多,白带量多,苔白腻,脉濡或滑。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