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盟

2017年利率债市场反思回忆录#这是我们交的学费系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国君固收 ·专题 | 摘要:


大趋势下有大波动,看空是这样炼成的。2017年利率债市场在大趋势下有大波动,行情和矛盾集中爆发在几个时段。判断方向时,模糊的正确可能更为有效,我们把握住了两点比较主要的矛盾:,判断出来2017年大概率并非牛市。相对于经济破位、政策逆转,熊市显然是一个阻力更小的方向。

抢还是不抢:3月和6月的熊市反弹。除了幅度和持续时间的特征外,熊市反弹还需要:利空出尽的天时,前期超跌的地利,以及对于后市乐观的人和。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参与熊市反弹还需要破除看空的执念。

不要策划行情:失败的“马里奥恐慌”和三季度“小翻多”。在研判行情时要注意,尽量避免过于复杂的逻辑、注意前提假设的正确性,特别是当观点和主流看法有差异时。马里奥行情和三季度“小翻多”的失误,均来自于预设观点的情况下,推理有失客观。从我们自身的角度,避免先入为主、预设观点,策划主题可以,策划行情不可。

卖方如何看空:四季度的预期颠覆和市场剧烈下跌。四季度显著调整的行情来自于一致预期破坏下的资产价格重估,但是卖方不是简单的把握行情,尤其是在市场调整剧烈的时候,一味看空可能也无法帮助投资者避免损失。看空的马拉松,不必执着于最后400米的冲刺。

最后的总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很多时候,或许不是我们主观的忽视历史的教训,而是世界太过复杂多变。投资者用后视镜驾车,无法保证平稳度过前方的转弯。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过去的经验教训,即使这些经验和教训还是难以成为直接的教条,至少保留清醒的意识:这些思考带来的问题仍然是开放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1. 2017年利率债市场发生了什么?我们经历了什么?

 

2017长端利率,大趋势,大波动回顾过去这一年,债市行情在大趋势下,也有大波动。市场中既有老框架,也有新逻辑。从我们自身来说,有经验,也有教训,可供总结的内容有很多。长端利率“震荡上行”的属性意味着,对市场的判断不能从单一维度展开:执着“唱多”显然是“南辕北辙”;认为利率“上有顶,下有底”未免有些投机取巧,且与实际情况不符;一味“唱空”事后来看,肯定是看对了,但从卖方研究的角度,终究没能为投资者提供超额收益,也算不上尽责。

 

市场下跌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总体上看,10Y国债收益率全年上行近100bp,这100bp的“主跌浪”基本集中在三个时间段(1月、4-5月、10-11月),而反弹更是来去如风。虽然说趋势形成需要矛盾积累,但是回首2017年行情,矛盾可谓集中爆发在少数几个关键时点上。



1.1.  我们看空的底气何在?

 

作为一个新团队,除了8月下旬和9月份以外,全年旗帜鲜明的看空,还是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看对方向有运气的成分,反思我们看空的逻辑,虽然大致经受住了市场考验,但与后续我们“误判”的部分作为对比,对错之间、经验与教训则会更加醒目。站在岁末年初,这种回顾对于2018年的大势判断也有借鉴意义。

 

我们坚定看空的原因在于两方面的核心判断。站在2017年年初,我们判断全年大概率是熊市的主要逻辑就是两条:第一,经济或许比市场一致预期更稳;第二,史上最长牛市结束,牛市逻辑被破坏和颠覆。

 

经济比一致预期更稳,PPI高位回落节奏不会太快。经济方面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基建VS地产时,增速很难破位下跌,几个具体的支线逻辑:全球经济的共振复苏、基建的“党代会周期”、地产的“销售向投资传导的钝化”、制造业的“利润向投资的转化”;通胀方面,除了基数效应之外,还有经济企稳、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对于新涨价因素的支撑。

 

上一轮大牛市“资产荒”逻辑的破坏和颠覆。上一轮史上最长牛市,从2014年开始,直到2016年下半年结束。如果说上一轮牛市的上半场,是由2013年的大熊市形成利率的高点,之后逐渐向正常水平回归的过程;那么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下半场,则明显偏离了基本面所支撑的水平。

 

所谓原因,就是投资者在1-2年前经常提到的资产荒逻辑:基本面下行压力倒逼货币政策宽松、但宽松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自由化的导向下,形成资金空转,导致流动性相对资产过剩,由此形成资产荒。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央行缩短放长,提高短端利率的中枢和波动率,这一逻辑事实上已被逆转,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导向明朗化,,“资产荒”逻辑被彻底颠覆。



1.2.  一点“成功”的经验之谈

 

投研就像“盲人摸象”,要抓主要矛盾。事实上,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千变万化,投资的“圣杯”并非一成不变,如果犯了执念,那就可能闹“盲人摸象”的笑话。在2013年之前,债市的研究框架主要是基本面研究,但在2013年之后,。事后来看,我们对于经济基本面较稳和资产荒逆转的判断,虽然细节上有些出入,但最终结论还是站得住脚,可以说是找到了“模糊的正确”:

 

经济方面,虽然我们对于地产的估计保守了一些,对于制造业的估计乐观了一些,但是最核心的判断是,党代会周期下政府还是会在工作中追求最好的结果。而决策层面临的矛盾是,如何使用基建对冲地产投资的下行,当经济中最主要的矛盾是这两条时,经济下行的压力也相对有限。

 

此外,年初我们判断资产荒逻辑难以持续,核心的理由是,大类资产的电风扇吹过之后,各类资产均经历了快速上涨和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决策层已经开始关注从金融到实体的高杠杆问题,金融去杠杆不可能只是“说说而已”。而从债灾1.0来看,央行也已经实质上进行货币政策转向,过去的牛市逻辑不能继续。当然,,,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

 

顺势而为,市场会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总的来看,我们把握住了两个贯穿全年的主要矛盾:,站在2017年年初的时点,就判断出来2017年全年不可能重回牛市。事后来看,虽然我们对部分细节判断并非完全准确,但是相比于执着于经济破位、政策缓和,熊市延续显然是阻力更小的方向。

 

1.3.  更为重要的是要“勤反思”

 

早在半年前,我们就明白一个道理:吾日三省吾身。178月初的报告中,我们曾提到,“和投资者密集交流,以及对市场的持续思考后,我们逐渐明白一个道理:投资需要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应该反问自己三个问题,近期的增量信息对自己的逻辑和观点会造成影响吗?如有影响,应该如何基于存量和增量信息去修正?修正后,自己还能不忘初心保持头寸的客观吗?”

 

由于这是一篇主观的总结报告,扪心自问,在判断全年趋势时,我们的杂念较少,一心想着作为一个新团队,发出靠谱的声音即可。对于卖方而言,没有提前预设结论,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践行起来殊为不易。

 

拒绝卖方报告的通病:“穿越视角”和“上帝视角”。在此前的报告里,我们已经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回顾了2017年的债券行情。在下文中,我们想通过比较主观的视角,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年行情的主要节点,以及在这些节点上我们是怎么思考的,有什么经验教训,以此来做个相对主观的总结。

 

在回顾过程中,我们拒绝采用“穿越视角”和“上帝视角”,尽量还原站在当时的时点,我们观察到的情形以及看法。在反思时点的选取上,我们尽量少地选择逻辑比较清楚、判断比较准确的时点,尽量多的选择我们的分析和判断有不足的行情时段。在回顾的结构上,每一个时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当时的情况,我们的判断,以及事后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2. 反思之一:如果趋势性看空,熊市反弹机会该不该提示?

 

说句实话,“蒙对”2017年全年债市大方向,运气成分居多,硬是要一本正经的总结成功经验未免贻笑大方。作为债市“新人”,我们对于自己的水平有几斤几两还是心中有数的。相比“看空”的成功经验,对于熊市反弹,我们下了很大功夫,也有不少经验教训,对于熊市反弹我们更有感触,也许更有发言权。

 

研究熊市反弹的初心,是为帮助客户在熊市中赚钱。在判断出2017年大概率不是牛市的情况下,本着在熊市中也要为客户赚钱的朴素想法,我们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熊市反弹”这一现象:

 

从特征上看:时间上,熊市反弹一般能维持2-3周;幅度上,10Y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多在15-25bp之间。

 

从时点上看:在1月,我们写了《熊市启示录》,对中国债券市场历史上典型的熊市形态进行了详细地回顾;在3月,我们提炼出了“抢跑行情”的概念,随后在3月下旬,提醒投资者要有“逆向思维”,会“抢”更要会“跑”;在5-6月,我们不太看好熊市反弹在6月重演;而在8-9月,我们又比较坚定的提示新一轮熊市反弹的机会。

 

熊市反弹的特征总结准确,但波段把握不尽人意。事后来看,年内几次反弹行情的演绎脉络,均符合我们在年初总结的熊市反弹特征,但我们在波段把握上,却不尽如人意。如果说3月份我们提示投资者坚定的获利了结,基本踩对了节奏;那么对于6月份的熊市反弹,虽然我们提示信用债的配置价值,但是对于长端利率则彻底“踏空”;甚至在8-9月份,我们一度放弃了“大空头”地位,旗帜鲜明了提示了一波幅度很小的反弹,着实有点多此一举。

 

2.1.  3月份,对于“抢跑”把握不足

 

客观的说,抢跑这个逻辑是我们此前并未考虑到的。虽然报告写得快,但这个逻辑并非我们发明,而是市场上最聪明的钱先“玩”出来,然后我们通过观察才总结出经验规律。


3月份发生了什么?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经济利空而通胀利好。从经济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全年水平快速反弹,但是各个分项情况各不相同,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持续。从通胀来看,由于食品CPI较低,年初以来通胀不及预期,由于年初的环比对于全年的通胀中枢影响巨大,投资者对于通胀的担忧快速消退。整体上,基本面的组合对于债市并无非常明确的利空或者利好的影响。

 

央妈“爱得太贵”,市场“笑着流泪”。1-2月份的下跌比较明显的指向资金面的因素,在2016年四季度政策转向的背景下,跨年之后,央行又露出了严厉的一面,继续维持资金面的紧平衡,同时两次公开市场加息,传递出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信号。到了3月份,资金面还叠加了传统上的季末因素和MPA考核,然而在这种时刻,市场却被激发出一波明显反弹。

 


利空将要出尽,对于一致预期的抢跑。回到当时的时点,3月份的利空主要是四个方面:资金面的季末因素,对于银行约束较强的MPA考核,大概率可能落地的美联储加息,以及一季度的经济可能比较强。当时市场的一致预期是,在这几项利空的影响下,3月份的债市可能会跌一把,但是这些因素到了4月初就会消失,季末因素、MPA考核、联储加息再次影响债市至少要等到二季度末,而当时的市场预期二季度经济也将下滑,债市最早将会在二季度初迎来一段甜蜜期。

 

各机构情况不同,总有人会抢跑。从客观情况来看,虽然几个利空因素确实要在3月底才会确认出尽,但是从交易博弈的角度来看,不可能都等到41日喊“一二三”一起出发。不同机构的资金成本、、杠杆水平是不同的,决定了有些机构可以提早入场。另一方面,站在当时的时点上,市场对于2017年的债市仍然抱有很大的期待,前期较大幅度的调整也压抑了多头的头寸,这从国债期货一度深度贴水就能反映出。一句话,3月份的抢跑行情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的反思:执念不可有。

 

对于看空有执念,选择性忽视积极信号。3月份没能把握住这一波反弹行情,一方面是对于“抢跑”这一新事物不够敏锐,其实我们也不奢望能比市场中最聪明的钱更敏锐。但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新团队,我们对于维持自身“空头”的地位还是有一定的执念。即使我们已经比较明确的总结出熊市反弹的规律,但我们还是倾向告诉投资者,这种抢跑行情,逃脱不出熊市反弹的范畴。

 

比如我们在316日的报告《为何加息加出了“降息”的效果?抢跑!》强调:“把握此类机会,需要会“抢”也要会“跑”,抢在一致预期之前,利空尚未出尽时提前入场,而当利空真正出尽时能做到兵不恋战。当然,此时不仅需要博弈一致预期,流动性管理也很重要”。

 

事后来看,这种“执念”可能来自两方面:

 

没有真正的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从卖方研究的角度,我们大可以说博取熊市反弹性价比一般,但是对于客户来说,承担风险是每天交易中都在做的。换句话说,既然熊市中机会有限,那么也许一轮熊市反弹,对于账户净值的提升,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因为对于维持“空头”地位的执念,使得忘记了帮助客户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中赚钱的初心。作为卖方,还是应该更加“客观”的评价熊市反弹,对于行情的可能性和性价比做充分的提示,具体的决策还是应该由投资者自己来做。

 

没能“放空”自己,顾虑太多。就如手上的仓位会影响投资的判断,“空头”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分析判断。很多时候,我们担心,作为“新人”,过多提示反弹是不是会给市场留下“墙头草”的印象。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总结,通过熊市反弹和基金业绩在熊市和牛市中的对比,得出熊市反弹“增多粥少”、参与性价比有限的结论,这使得我们天然产生了一种对于熊市反弹的轻视。

 

2.2.  6月份,再次与“抢跑”擦肩而过

 

站在6月,市场整体面临了与3月类似的情况,我们很早就关注了抢跑行情是否会重现这一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对于这波熊市反弹出现了误判,认为在市场的“学习效应”下,抢跑行情在6月难以再现。

 

又到季末,抢跑行情能否再现?

 

再一次的,天时地利人和。事实上,6月份的行情并不复杂,几乎是3月行情的翻版。经过3月的行情教育,市场也都熟悉了“抢跑”这一逻辑。从一致预期来看,,在引发市场快速调整后,不因处置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的表态之下,。

 

此外,虽然经济高位回落的预期尚未兑现,但是市场仍对于经济在下半年回落抱有信心。同样的季末因素和联储加息的利空似乎都要出尽(天时),,,这一切,使得6月份的熊市反弹同样具有较强的抢跑基础。

 

市场有学习效应吗?站在当时的时点,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抢跑逻辑,我们是隐约感觉到的。但是,我们并不认为6月份熊市反弹重现的主要逻辑是,基于市场有较强“学习效应”的假设,我们认为经过一轮失败的抢跑,在“学习效应下”,投资者应该对于抢跑行情趋于谨慎。然而,6月份的反弹不仅重现了,而且更激进、更迅速。3月份反弹从3月中旬开始,而6月份反弹却是从6月上旬就开始。当然,这背后也有同业存单利率更早见顶的“助攻”。



 我们的反思:没有吃透抢跑本质。

 

回到6月份,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外在条件和3月份很相像,事实上在5月中下旬,我们就撰写过报告,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主要基于市场的学习效应,判断经历了3月失败的抢跑之后,,投资者会趋向于谨慎,此前的抢跑行情在6月份恐难再现。

 

没有吃透抢跑的本质。所谓抢跑,就是边际上风险偏好最高、操作最为激进的参与者发起的。抢跑的消失,需要全市场所有投资都有足够强的学习效应,这实际上是一个过于强的假设条件。

 

不要替资本下结论。将行情是否出现的核心假设,置于市场的学习效应,这种策略本身的胜率就是难以保障的。事实上,6月的反弹不仅没有“难以再现”,反而较3月更加提前。针对此前失败的抢跑,市场确实是有“学习效应”的,这种“学习效应”不是不参加抢跑,而是抢的更快。看空做多、排名压力之下,资本的逐利性还是很强。基于假设、替资本做“选择题”,着实不可取。

 

利率和信用的“精神分裂”。熟悉我们的投资者或许还记得,我们在5-6月份“看空利率”的同时,旗帜鲜明的提示3年期中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价值。虽然我们看好的原因主要基于当时点位的信用债具有相对配置价值,但是客观来看,我们的利率策略和信用策略确实出现了较大的割裂,甚至在当时,也有不少投资者表示了质疑。利率和信用策略未必“多空严格同步”,但是这也提示我们,在利率和信用策略出现分化时,应该更冷静地对逻辑做“double check”。

 

执念,还是执念。所谓知易行难,虽然在3月份以后,我们团队曾经反思过“抢跑”这一问题,但是对于熊市反弹的轻视,对于看空的执念,还是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心态。从3月份来看,由于全市场对于抢跑还处于认识阶段,我们虽然没有提前提示这一波段,但是坚定的提示获利了结,某种程度上看,似乎对于行情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然而当时的这种沾沾自喜,也为我们“踏空”6月份的熊市反弹埋下了“种子”。

 

面对熊市反弹“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只因为一条想当然的学习效应的假设,就认为熊市反弹6月不会再来,表面上看是“学艺不精”的表现,扪心自问,可能还是看空执念在作怪。

 

3.  反思之二:卖方也会“屁股决定脑袋”,行情能否被策划?

 

3.1.  7月份,夭折的“马里奥恐慌”

 

17年6月下旬以后,海外债市收益率在各大央行行长的鹰派言论之下,快速飙升。在经济、,我们判断海外因素可能成为国内新的增量利空,作为“大空头”,我们试图“策划”一轮“马里奥”行情。

 

马里奥恐慌来袭,10年国债3.7不是顶。6月底、7月初的时候,一周之内三国央行行长长释放鹰派信息,除了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外,英国和加拿大央行行长也释放出鹰派言论。资本市场反应热烈:欧元汇率大幅拉升,EUR/USD触及20166月以来新高;欧元区核心国债券收益率跳升,德国10Y国债利率上行超过15bp0.45%附近;美债跟随上涨,10Y美债利率重新站回2.3%,上行幅度同样在15bp左右(以上数据为截止72日,我们发布报告的时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全球国债收益率中枢都将出现趋势性上移,国内10年国债3.7大概率不是年内顶。


 

我们的反思:逻辑链条不能太长。

 

站在当时的时点,我们认为马里奥行情的逻辑核心点在于,海外货币紧缩——>海外债券收益率飙升——>传导到国内债市。然而行情没能充分启动的最大原因在于,海外货币紧缩,进而收益率飙涨这个前提假设就出现了问题。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回顾历史上海内外利率的共振,此次由欧洲引起的紧缩可能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逻辑闭环,当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后续推演失去了意义。



 事后来看,有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反思。

 

第一,对于利空太敏感。如这一章节的题目所言,希望能“策划”行情,还是站在大空头的角度,对于利空方面的信息,天然的敏感,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和分析的不透彻。

 

第二,逻辑不够犀利。即使是“策划”行情,逻辑链条如果较长,必然涉及过多的假设和出错的可能性。越是策划行情,其实很多程度上是和当时的一致预期不同,这时候需要逻辑足够锐利,如果逻辑链条太长,一方面容易出现误判,另一方面在传导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耗散,使得最终冲击幅度有限。马里奥交易下存在一个自我加强的正反馈机制,事后来看逻辑上并没有大的问题,但是链条过长,冲击的幅度并未达到足够的程度。


第三,核心假设出现问题。一方面海外利率上升只持续了大约两周时间,海外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整体还是处于温和推进的节奏。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利差增厚、资本流出管控、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变化,海外因素对于国内的影响愈发边缘化、间接化,吸取教训以后,在此后的债市研判中,我们对于海外因素的影响均认为处于比较有限的状态。


 

3.2.  9月份,一次不成功的“小翻多”

 

进入三季度,债市整体呈现横盘震荡的态势,收益率震荡的背后,是市场对于经济、,且结构稳定短期难以被打破。在8月中旬,我们判断市场可能迎来新一轮的“抢跑”行情,这也成为我们一次不成功的“小翻多”。

利空似乎又在出尽。

 

站在8月中旬,利率横盘震荡近两个月后,我们观察和整理了以下几点:

 

①上修的经济预期面临下修。7-8月份长端利率阴跌的核心原因在于6月份经济数据超预期以及周期品持续上涨,导致投资者对于年内经济预期的上修。但上述两个导致经济预期上修的因素短期均被逆转,7月份经济数据全线回落,周期品价格也似乎阶段见顶。

 

②政策难以构成边际利空。:同业纳入MPA考核、货币基金新规。从实际情况来看,市场对其解读整体中性偏乐观。同时结合党代会前的维稳、季末资金“当紧未紧”的规律,。

 

③供给放量和国开换券影响有限。市场还担心:特别国债到期续作、债券供给放量以及国开新老券切换的问题。供给放量和特别国债的冲击可能较为有限,主要是两方面的逻辑,一是预期内的利空因素往往成为实质上的利好,类似于季末因素和MPA考核冲击,在央行稳健中性的操作思路下,反而成为央行出手呵护资金面的理由;二是在供给放量的情况下,考虑到自身融资成本的问题,决策层也不大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放任供给冲击下利率大幅飙升。另一方面,由于国开债新老券利差已经较低,相对于4月中下旬的10bp左右,目前仅为2 bp,预计新券上市对于210的影响也比较有限。

 

我们的反思:“不看空”不等于“要看多”。

 

事后来看,预期中的反弹行情幅度并不大,市场整体还是处于一个震荡的状态。一直到十一长假之后,在新的扰动下,此前的一致预期被破坏,利率快速上行。但在此之前,债市并没有出现我们所判断的类似3月份和6月份的长端利率下行。经过反思,我们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①利空出尽本身,只能作为阶段性利率顶部的逻辑,而无法支撑利率下行。利空出尽,实际上说的是债市收益率向上的方向已经被“锁死”,但是是否下行,还需要其它的逻辑,这类似于股票已经足够便宜,但是上涨还需要催化因素。另一方面,,,也不是很强的利空出尽的理由。

 

②熊市反弹是跌出来的,此前的熊市反弹、抢跑逻辑,均是有前期较大的跌幅来配合利空出尽。较大的跌幅,一方面配合利空出尽带来修复行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此前债市的杠杆、久期可能在下跌中被动减小,过多的多头离场,反而为收益率的下行打开了空间。

 

③客观的讲,我们翻多的出发点,部分有失客观,一是我们此前一直看空,忽视了积极因素,没能帮助客户赚钱;另一方面,错过6月份的熊市反弹教训比较深刻,团队也把抓住新一轮熊市反弹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马里奥行情的“策划”有相似之处,如果内心已经有了“看多”方向,后面需要做的,也就是为了“看多”而“看多”而已。

 

这一次,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相对于3月和6月,9月利空出尽的天时已经趋弱,而反弹空间的地利欠缺更为明显,翻多的逻辑确实不够严密。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当时的逻辑更接近于:债市阶段性见顶。但是事后来看,广义基金似乎还是较大程度的参与了这轮反弹,然而天时趋弱、地利欠缺的情况下,独有人和并未能把收益率明显“买下来”,这反而为4季度的债市大跌埋下了伏笔。


 

4. 反思之三:当市场暴跌时,卖方该如何拿捏看空的艺术?

 

其实,在十一之前的路演中,我们一直强调十一之后,由于党代会的维稳行情,可能持券过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长假之后,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执着于此前不太成功的看多,而是迅速的翻空,并且对目标点位做了比较明确的提示。

 

4.1.  10月,我们不再执着此前的“头寸”

 

站在10月上旬的时点,我们观察到:①定向降准利多不涨,市场对利好反应钝化。②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下,市场持续下跌。③从交流和托管数据来看,广义基金在9-10月大举“做多”,但是收益率并未显著下行。


 

最为重要的市场表现,利空冲击被证伪,但市场并未归位。在十月中旬,小川行长关于GDP可到7%、以及同业负债不超过25%的新闻,引发了市场的迅速调整。随着“GDP7%”被紧接着公布的三季度数据“证伪”,25%”的新闻被央行迅速的“辟谣”,但市场并未收复此前失地,而是延续下跌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做出判断,这并不是简单的下跌,而是此前关于一致预期的破坏。

 

在一致预期等待重建、资产价格等待重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本轮下跌趋势如果能够终结,必须满足一下两个条件任何之一:①下跌幅度足够大,虽然市场没有“想明白”,但是跌倒了关键性的点位,安全垫已经出现;②潜在利空显性化,预期得到重建,在这种情况下,利空出尽,市场的预期得到重建,资产价格也找到了新的定价锚。

 

下跌幅度的判断如何而来?四季度的调整,预期明显走在基本面之前,如果说开始阶段是来源对经济下行的幅度的修正,随后更多的是大家开始反思:传统的经济下行倒逼政策宽松的传统逻辑,在未来可能不再简单适用;同时资管新规的意见稿问世,price in。由于预期走在基本面之前、,利空出清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大概率会跌到一个全市场都觉得安稳的点位,这无疑需要较大的幅度和有较强阻力含义的点位,这就是我们为何坚定喊出整数点位的原因。

 

4.2.  开放性思考,卖方应该如何看空?

 

卖方看空的悖论。2017年四季度这一轮债市大跌,我们团队判断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我们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卖方在看空中的行为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四季度的调整是预期变化后,市场参与各方均将止损线设得很“浅”,导致市场不断在“抄底—下跌—止损”的恶性循环中发生崩盘,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大家真的在一开始就相信了看空的观点,而保持谨慎,那么市场应该更早的止跌才对。

 

看空的马拉松,有没有必要在最后400米继续发力?卖方和买方的分工有所不同,买方大可孤芳自赏、遗世独立,以业绩数字来说话。但是卖方不一样,终究还是要立足于扩大影响力、帮助投资者赚钱的定位上来。这就是使得卖方如何看空成为了一个微妙的话题。

 

理论上,这个市场最好永远都是牛市,这样买方可以通过一直做多赚钱,卖方在一旁“摇旗呐喊”,通过买方提供的超额佣金,也能分享牛市的一杯羹。然而,市场不可能只涨不跌,看空是必须要存在的,这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但一味看空,难以帮助投资者赚钱,甚至未必能够达到帮助投资者少赔钱的目的。

 

正如某位前辈所言,比较讨巧的办法是,大部分时间看多、而少部分时间看空。关于卖方如何看空,我们也在反思,类似四季度这种急速下跌的行情,在提示风险的同时,是否还有必要给出一个悲观的点位?在市场本身就很悲观的时候,是否还有必要高调宣传自己看空的观点?卖方如何看空,这恐怕是一个开放的、还需要思考的问题。但至少,2018年,我们可以灵活一点,不执著于看空的“仓位”,多提示做多的机会。

 

5.  最后的总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黑格尔说,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或许正如格雷厄姆所言,历史告诉我们的唯一无可争议的真理,就是未来总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多时候,或许不是我们主观的忽视历史的教训,而是世界太过复杂多变。投资者用后视镜驾车,无法保证平稳度过前方的转弯。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过去的经验教训,即使这些经验和教训还是难以成为直接的教条,至少保留清醒的意识:这些思考带来的问题仍然是开放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心中的执念,手中的仓位。回看2017年的一些判断,固然有我们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的原因,但很多时候的误判,其实是因为我们自身先预设了某种观点,如同买方投资者的观点受到自身仓位的影响一样,人都有为自己行为寻找合理性的本能,预设的倾向伤害了我们的客观思考。展望2018年,我们要努力做到不为观点所累,但是放弃还是坚持此前的判断,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有更勤奋、更深入的思考。

 

模糊的正确,精确的错误。正如前文所说,投资和研究,其实和盲人摸象一样,在做预测的时候,追求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更加有效,这不是排斥对于逻辑的反复推演,而是在判断大势的时候,尽量抓住主要矛盾、减少假设、缩短逻辑的传导链条。

 

,熊市反弹建立在暴跌的基础上。在基本面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债市利率仍然维持高位,,,。目前时点,超调的债市打开了收益率下行空间,探明的底部有效降低了风险,异常谨慎的市场提高了利率下行的胜率。由于对于未来市场普遍谨慎,,相比利空出尽的抢跑,这轮熊市反弹可能会演绎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但是具体以何种方式演绎,我们也不得而知,走一步看一步吧。



我们的心愿是消灭贫困,世界和平…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固定收益研究 覃汉/刘毅/高国华/尹睿哲/肖成哲/王佳雯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FICC Research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