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盟

如果他早生100年,整个中国都会翻天覆地!今天他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致敬!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两个月前,科学界最权威杂志之一,

英国学术杂志《Nature》(自然),

公布了2017年科技重磅榜单

—— 十大年度人物。



这本杂志诞生于1869年,

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

能在上面青史留名的,

都是蜚声国际,响当当的科技大牛。

而在这本杂志近150年的历史中,

居然有一位中国人屹立其间,

令人目瞪口呆的是,

他竟然还是一位清朝人!


要知道,

那可是130年前的晚清时代!

一无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无可用的生产工具,

三无专业的人士指点。

可他却成了中国近代科技第一人,

也是第一位登上《Nature 》的中国人!

甚至有人说,如果他早生100年,

清朝就不会灭亡,

中国历史也会大不相同。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我们就讲讲他的故事。


他,就是徐寿



1818年,他生在江苏无锡,

这是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他自幼聪敏,本该快乐长大,

却接连遭受沉痛打击。


他才5岁,就失去了父亲,

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

将他送往镇上读书,

就此走上“幼娴贴括,习举业”之路。

他懂事的早,又十分好学,

经史之道,诸子百家,

他都能娓娓道来,

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眼见生活逐渐安稳,

然而苦难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他17岁那年,

上天又夺走了他的母亲。

自此他孤苦无依、家境清贫,

但这样的生活,也造就了他,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品质。

痛失双亲,他仍在求知之路上前行。

当时,

科举是穷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道路,

他信心满满地参加了,

却未想到,十拿九稳的事情,

最后结果却是名落孙山。


没了家庭,没得功名,

但所有的打击,

都没能让他一蹶不振,

竟让他寻找到另一条“通天之路”!


经过反思,他终于明白,

八股取士对他而言毫无用处,

干脆我不学了。

他后来说道:“尝一应童子试,

以为无俾实用,弃去。”

在那个科考作为唯一上升通道的时代,

他却早早就看清了现实。


这之后,他便毅然放弃了,

“应试教育”和科举当官的打算,

开始通往“经世致用”之路——科学。

而这一次一时的放弃,

换来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他的志向一瞬间清楚无比:

以经世致用之学,

寻富国强民之路!



可在当时,

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

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他就凭了一腔热血,

凭了对科学和知识的执着追求,

以超凡的毅力主动自学。


读书成为他一天中最重要的活动,

他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涉及面很广,

凡科学、律吕(指音乐)、

数学、物理、矿产、汽机、医学、

光学、电学的书籍,他都看。


理论有了,那么实践也要有。

在学习方法上,

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常说:“格致之理纤且微,

非藉制器(即不靠试验)不克显其用”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还根据书里面的原理,

自制指南针、

炮用象限仪、自鸣钟等,

他还研究制造出好几种古代乐器。


自鸣钟,小鸟报时


有一次,

他在县城帮人修理七弦琴,

作为一个博览群书之人,

他手法美妙,谈吐优雅,

人群中一双眼睛扫来,

此人不是别人,

正是清代举人华翼纶,

正在给儿子华蘅芳找玩伴。


于是徐寿就跟着去了,

他比华蘅芳大15岁,没想到,

他和华蘅芳一见面就觉相见恨晚,

二人都喜欢科学之道,

茫茫大清朝,

他终于有一个可以谈论科学技术的人了。



之后,二人一起四处游历,

寻找科学宝藏和同道中人。

到上海时,一本书出现在他眼前,

他当即像着了魔一样路都走不动了,

这本书叫《博物新编》,

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

其中物理、化学、天文、生物无所不包。



他如获至宝,立马把书买回家去,

翻来覆去地看,不仅看,

他还照着书中原理做实物。

大清朝哪有那么多工具呀,

毕竟是能工巧匠,

他信心满满:没有我就自己做咯。


验证光的折射和分色要用到三棱镜,

没有,

他就拿一个水晶图章磨出来;

看到蒸汽机的图片要验证原理,

没有,

他就跑到洋人的轮船上看去。



为了攻读光学,

他跑去买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

根据书中记载,

边实验边读书,

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

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

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


别人都忙着种地读书,

他却整天琢磨奇奇怪怪的东西,

封建社会,人们看他的眼光都变了:

这人有病啊?得治!

然而他却一笑置之,

颇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气。

坚持不懈地自学,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没多久,他就成为远近闻名的,

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

闭关锁国几百年的大清,

终于有人睁开眼睛看世界,

洋务派喊出了口号:

“我们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大清要购买洋枪洋炮、兵船战舰,

要兴建工厂、开发矿山、

修筑铁路、办学堂。

可当一切提上日程,

大家却抓瞎了,都是封建官僚,

西洋技术没人懂啊,

除了聘请一些洋教习外,

其他懂西学的人才去哪找?


这时,有人第一时间想到他,

马上高喊:“放着,让徐寿来干!”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这些重臣一听,对啊,

徐寿这小子博学多才肯定行!


于是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

开设了以研制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军械所,

次年三月,征聘通知就到了他手中。

仿佛蛟龙入海,大鹏腾空,

他一身本事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刚到军械所,

他就碰上了大家头疼的问题。

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

十分嚣张跋扈,可大家却毫无办法,

毕竟清军水师用的还是帆桨动力船啊。



大家一致决定先造蒸汽机,

说起来容易,

一无图纸、二无材料,

简直是异想天开。

没想到的是,

他就那么站了出来,大包大揽,

只凭着《博物新编》上的图和简介,

然后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

回来就开造了。

没有零件,就自己一锉子一锉子做。

仅仅三个月,

作为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的蒸汽机,

居然被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人造好了!


喜悦过后,大家又开始犯愁了,

那咱还得有蒸汽轮船啊。

曾国藩立马拍板:“造!”

而这项艰巨任务同样落在了他的肩上。


1864年,军械所从安庆搬到南京,

在徐寿、华蘅芳二人的组织下,

历时三年,攻克种种难关,

皇天不负苦心人,

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

——“黄鹄”号诞生了!




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

时速12.8公里,

对于科技落后数百年的大清,

这是历史性的一幕,

曾国藩激动地说:

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蒸汽轮船一出,

他更是一战成名,

作为对他的恩赏,

同治帝钦赐牌匾,上书:

天下第一巧匠。

可他却默默地摘掉了,

欢欣鼓舞的人群中,

唯有他看的明白:

中国和世界之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等决定,

从事军工业生产。

他再次被委以重任,



他到任不久,

马上就提出了四项建议:

一为译书,

二为采煤炼铁,

三为自造枪炮,

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把译书放在首位,

是因为当初为了造船需要,

他亲自翻译了,

关于蒸汽机的专著《汽机发初》,

这是他翻译的第一本科技书籍,

他受益匪浅,更深知译书之重要性。


只是,曾国藩他们,

哪里想得了这么多

一言婉拒:“其轮船以外之事,

勿遽推广言之。”

既然上头不同意,

那就还是先造船吧,

他继续埋头苦干,在他的带领下,

我国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诞生,

接着,

"操江"、"测海"、"澄庆"、"驭远"

等接连诞生。


“惠吉号”兵轮示意图


然而,他还是没有放下译书的想法,

既然曾国藩那条路不通,

我就换一条道走。

利国利民之策,

前方就是铜墙铁壁,

他也要闯一闯。


他找到冯骏光和沈宝靖门前,

再三劝说:

“兄弟,咱先试试翻译几本,

你们看看行不行再说。”

拗不过他的执着,

冯俊光和沈宝靖同意了。

没多久,就译好了三本书。

一经出版,

曾国藩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态度忽然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挥舞着书本激动地说道:

“徐寿,给你建个译馆,专门搞这个吧。”



说干就干,1868年,

他受命担任总管,

他请来英国传教士傅兰雅、

伟烈亚力,又叫上,

华蘅芳和儿子徐建寅等懂西学的人,

一起翻译科技著作。

他们共同努力,

克服了层层的语言障碍,

翻译了数百种科技书籍。


之后他共译书17部,

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

其中译著的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有13部,

尤其将

《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

等西方近代化学教材引入中国。

而他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就,

更是世人瞩目,

当时的中国压根没有化学,

中国不仅没有外文字典,

甚至连阿拉伯数字也没有用上。

更别说化学元素周期表。



他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术语,

用中文表达出来,

而当时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

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

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

这可能是他在译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别人都打退堂鼓,

这一项工作难,太难了。

而他依旧义无反顾。

从罗马音到汉字,

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去翻译,

甚至造出了很多新字,

对金、银、铜、铁、锡、硫、碳,

及氧气、氢气、氯气、氮气等,

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

他沿用前制,

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

对于其它元素,

他则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

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

例如钠、钾、钙、镍等。

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

后来被中国化学界接受,

一直沿用至今。



他的功绩又何止于此?

为了传授科学技术知识,

他又萌生了新的想法,

创建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科技学院!


1875年,

他在上海创建了格致书院。

这是中国,

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场所。

开设矿物、电务、

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课目。

同时定期地举办科学讲座,

讲课时配有实验表演,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中国兴办近代科学教育,

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格致书院


不仅要创建科技学院,

他也主持创办科学刊物。

在格致书院开办的同年,

他就创办发行了,

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

《格致汇编》

介绍了不少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括起了重要作用。


他在期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

1881年,

他的一篇文章《考证律吕说》

纠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

引起了国际巨大的反响,

也是这篇文章,

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他无愧于中国科技第一人的称号,

因为这是《Nature》创办以来,

第一次出现中国人的名字!


(徐寿刊登在《Nature》的论文)


他的功绩世人瞩目,

他的人格品性更感动中华。

曾在格致学院资金出现问题时,

为了让学校维持下去,他慷慨解囊,

自掏腰包1000银元,要知道,

这钱与他而言是笔巨款,

这可以购买100亩良田啊。

后来,

他又发动各界共筹款7700银元,

让这所学校得以继续发展。

如今,这所学校已更名上海格致中学,

成为上海市的重点中学。

2010年,从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

有51%进入清华北大等中国头等大学。



1870年之后,

他仍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译书、

科学教育及科学宣传普及事业上。

他一直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

他却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1884年,

这位忙碌了一生的老人,

病逝在自己亲自创办的书院,

享年67岁,

他的生命,是在工作中结束的。


(徐寿儿子徐建寅)


而这位老人,他离开之前,

还为我们留下了他最珍贵的东西,

为了完成他未完成的使命,

为了让中华科技之路走的更远,

他留下了一手培养的儿子徐建寅,

替他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前行。

后来,

他的儿子成功研制出了硫酸,

结束了中国近代硫酸靠进口的历史。

最后,

他的儿子也因一次工厂意外事故去世。

父子两代,

俱为大义而生,

亦为大义而死!



他这一生,

不图科举功名,

不求显官厚禄,

不做为己谋私的事情,

只做利国利民的举动。

是他,

用肩扛起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是他,

双手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的半边天空!

更是他的发明,

让中国度过了艰难的抗日战争!

我们生存的地球正被什么影响?

答案是科技;

我们的生活正被谁改变?

答案是科学家。

21世纪,

科技是强国之路,是兴国之本。


嬴弱不堪的晚清,

尚能有如此可歌可泣的人物,

而今盛世中华人才辈出,

必将迎来更高远的飞跃!

岁月安稳,

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我们不能忘记,

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物,

曾经或者现在,

为祖国这条巨龙的腾飞,

都在拼尽一生的心血!


2018年2月26日,

是他200周年的诞辰,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这样呕心沥血、凛然大义的老人,

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致敬!缅怀!


德优铺子| 诚邀在线客服

如果您天性善良,热情,富有服务精神,并期待在最有朝气的新媒体行业寻求发展,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一个最优平台,我们欢迎具备有赞商城经验,及其他在线客户服务经验者或具备快速学习能力的年轻人士加入(仅限中国地区)。联系请带上简历添加微信号:europe2013,添加时请注明:应聘在线客服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